Edvard Munch | 为什么2020年了我们还爱着蒙克?

前言

自1893年蒙克创作《呐喊》以来,画中人那惊恐的表情给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复刻、改编、引述它,甚至专门创作了《呐喊》Emoji “😱”。这幅画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?为什么有些艺术作品可以跨越百年影响当代的观者?我们到底在艺术里寻求什么?

本文试以蒙克的作品为例,浅谈艺术与自我的关系。在充满焦虑不安的21世纪,也许我们更加需要艺术,需要艺术的慰藉。正如格哈德·里希特所说:“艺术是最高形式的希望/art is the highest form of hope”。









公众号:一聊人文

References 

Faerna, José María (1995). Munch. New York, NY: Harry N. 

Abrams. Prideaux, Sue (2005). Edvard Munch: Behind the Scream. New Haven, CT: Yale University Press.

Andrew Graham-Dixon (2020). BBC: Dark Night of the Soul

发表评论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徽标

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.com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Facebook photo

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Connecting to %s